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殡葬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什么是殡葬?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本次项目即含有遗体告别、追悼会、火葬、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多种丧葬事项的现代殡仪馆景观改造设计。...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入土为安”一一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根深蒂固。古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点:人死后埋入土中,下面垫些树枝,上面盖些土,种上纤草。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殡葬景观的规划思路己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
我国古代“风水”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相宅,相墓都要寻求“聚气”的地方,着眼于地理地势,一来选择高地以防潮防水,二来选择地势宽广,山清水秀之地给人以好的心理感受。后来人们渐渐地将死者墓地风水的好坏直接跟生者的贫富贵贱、吉凶福祸联系起来。排除其中的迷信成分的神秘色彩,风水仍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景观意义和审美价值。...
在我们传统观念“落叶归根”的不断影响下,华夏人民对于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都会产生很深的情感,而且还衍生出了“入土为安”的观念。然而现在的国情却是我国的耕地少并且大量的城市居民规划的墓地快要呈现饱和的状态,政府只好一直在农民的耕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城市居民的墓地,在整个措施的实施下,由于我们的法律对待殡葬事业的规制还不够完善,丧葬中旧的习惯的强大影响力和建立新的丧葬风尚的新生力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行政部门多次使用尺度过大的方法去推动丧葬改革。...
殡葬制度改革不只是对规章条例的变革,也是对传统习俗和思想层面的革新。当社会上盛行的丧葬方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时,就会出现改革。殡葬改革旨在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旧的殡葬制度,也就是说,消除了死者追悼会过程中封建迷信等滞后习惯,建立了适应新时代的科学葬礼方法和新的丧葬仪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进火葬,改革土葬,推进新的丧葬习俗,从简办丧。火葬是丧葬改革的方向,但并不是一刀切的推行火葬,是逐渐的用生态的丧葬做法来去除土葬所存在的弊端。殡葬改革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改良运动,是人民政府对社会进行治理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进法治化路程中的重要举措。...
现代殡葬建筑以抽象的几何形体来表达死亡主题,源于人们对死亡恐惧的本能冲动。为了克服这种恐惧,克服对自然中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的恐惧,早期人类心中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本能的冲动:“从外物中去把握其变化无常性和不确定性,并赋予外物以种必然性价值和规律性价值。”(沃林格《抽象和移情》)它要求通过某种方式把变幻无定的外部世界固定下来。他们通过修建规整的几何体把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固定住,借以把握它,心中的恐惧感也就发泄出来,精神也就平息下来。人们把表达死亡的载体一一殡葬建筑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古埃及人抽象出正四棱锥体这种最稳固的形象作为法老陵墓的造型,无疑是治疗他们“心神不宁”的一份安定剂,或者说,他们找到了其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根据((( G市殡葬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市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结合本市的总体规划以及本市人口、环境等自然因素,制定本市殡葬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殡葬设施规划法制化,殡葬设施规划是城乡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对殡葬设施的布点、调整、扩建、转移等一系列规划行为及其形成的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为殡葬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在殡葬设施的规划上负有重要职责。殡葬设施在提供殡葬服务的同时,又会对周边的居民生活、心理和环境产生即时的和长远的影响。因此,殡葬设施规划必须平衡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平衡方便公众与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二、平衡满足居民殡葬服务需求和克服盲目扩张的需要。第三、平衡满足功能性需求和保护环境的需要等。这些都需要民政部门从本行政区域的整体发展的角度,通过统一组织和协调,化解不同对象之间的利益矛盾,引导本地的全面发展和进步。...